依山傍水的长江村
坐卧于五桂山脚下
得益于其地势
龙姓客家人于300年前乔迁于此
长江水库边,美丽的中山人居图景。 图 / 吴奕生
曾经通往长江村唯一的鳌长路已成为村内的街道。住宅楼群的兴建和四通八达的交通,让长江村早已融入市区的版图。
山旮旯,再不是这个客家小山村的代名词。
村名的由来
据村里人说,昔日的长江村,有近2800公顷山林田地,一草一木,一水一壑,是村民赖以生存的依靠。
这里分布着多个小屋村,长江、福获、中心村、桥头、牛头埔、田寮、九曲林、崧埔、大寮、西陂、横栏、石塘、河贝、狐狸钭……
各自都有小村庄的地名,
可人们早已习惯统称为——长江村
长江村在五桂山北麓,周边环境山青水秀。
山村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
除福获和中心村讲石岐方言以外
其余都是讲客家口音
村民之间可用两种语言融洽交谈
相传在300多年前,有叔侄俩是龙姓客家人,从长乐(今广东五华)老家,辗转来到五桂山北麓,见这里山青水秀,适宜安家居住,拓荒繁衍开村。
当年来到山下的客家人,望着一列长长的山冈,便取村名为“长冈”,在客家话里,“冈”的意思,也是山里较平的地方。后改曰:长江,也许是“江”与“冈”相同谐音,或对华夏母亲河长江的怀念之情。
山村里的故事
以前,长江村弯曲狭窄的小山路,还是东乡人行走翠微、澳门经商的古驿道,小商贩将大米、农产品整理成担,肩挑结队而行。
天亮之前,已集合在长江村,稍作歇脚(休息)之后,再穿越山岭,经南桥村往三乡,午后三、四点左右到达翠微市集。
▲旧时,附近商贩们都会在长江村集合,这便是以往东乡流传的走翠微。
▲现在长江村街头的商贩们。
据中山历史文献记载,以及村民讲述,长江村以前是抗日游击根据地,在这里流传很多抗日斗争故事。
那些岁月...
村里50多名热血青年在抗战中,先后参加了五桂山游击队,投身到抗敌的前线。设立医疗卫生站、征收粮食总站,为山区游击队运送粮食、药物。
以卫生站作掩护,把战斗负伤的游击队员,安置在村中义务医治疗养。
在革命战争时期,村里涌现很多堡垒户,冒险帮助山区游击队,利用家里筑起的夹墙,设法保护游击队员安全。
▲长江村还存在的老建筑,从墙垣上还能看到历史的痕迹。
为迎接中山的解放,游击队在山区创办了一份反内战《众报》,派发到敌占区,利用宣传攻势瓦解敌人。
为恐防敌人突袭,秘密设立了以暗语“天文台”的地下油印室,一直隐蔽在福获村区财家中油印出版,所需大量纸张、油墨也是村民、游击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,从敌占区购买偷运回来。
在革命战争中
长江村就有多位烈士
为中山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
长江水库建设
今日的长江村,已改变了旧时模样
谈及这里的山、水意境
对居住在这片土地的客家人
总有一种掩饰不住的乡情
也许是村名所赐予“水”旁而蕴含天机,当年为抗旱、防涝,确保农田丰产而修建的长江水库,今天却成了令人羡慕的优质饮用水源。
▲上世纪50年代建设中的长江水库。 图 / 中山市档案馆
如今的长江村长景街一巷。
1959年12月,长江水库动工建设,来自中山各地群众,积极参加义务劳动,劳动全靠肩挑手搬,锄铲挖掘,没有一点机械化,历时6年建成。
修建长江水库的时候,将分散库内的11条大村及多个小村屋,整体搬迁到中心村的地方。
巷边的一排低矮的旧瓦房,这是当年为搬迁户统一建设的民房。
长江水库的建成,不仅解决了附近村庄农田灌溉用水,而且也是中山县安装水力发电机组的适合水源。县政府还投资铺设了自来水管,为居民提供优质饮用自来水。
1983年7月,中山与日本、香港合资兴建长江乐园。 图 / 中山市档案馆
1983年7月中山充分利用长江水库天然资源,合资兴建了一个长江乐园旅游项目。
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的游乐场,是国内最早建成具有现代化游乐设施的大型娱乐场所,安装了很多较为先进的游乐设施,据说大型翻滚飞车在当年也是领先于东南亚地区。
长江乐园在改革开放初期,作为中国与外国资本合营的旅游项目,吸引来自内地和港澳的大批游客,这在政治、经济上亦起到轰动效应。
▲因地理优势,现长江村内各类旅游、游玩区十分丰富。
▲长江水库已成为市级自然保护区。
忆往昔,历史痕留曾经的印象
随着城市的发展,长江水库
现已划入市级自然生态保护
长江村,凭借
山、水、城为一体的地缘优势
改变着往日“靠山吃山”的樵夫生活方式
正以动人的色彩
着力描绘出一幅新时代生态蓝图!
© 版权所有 南京安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